李 劲 | 母亲的岐山臊子面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母亲的岐山臊子面
文 | 李 劲
我的故乡坐落在八百里秦川西端的凤翔县,家乡每逢节庆唱戏和婚丧嫁娶都要吃臊子面。可能大家会说最有名的是岐山臊子面,其实我说的就是岐山臊子面。我的故乡虽属凤翔县,但老家东边相距15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条界沟——凤鸣沟,沟的东边就是母亲的家乡岐山县地界了。而正宗岐山臊子面就出自母亲的家乡岐山县北郭乡即周原文化乡——周公故里。
父母亲在上个世纪五十时代初就离开了故乡,但故乡传承已久、他们从小就吃的岐山臊子面却伴随他们一直到了今天。我想一是对生养他们的故乡美食的眷恋;二是让故乡的饮食文化在第二故乡也得到传承;三是陕西关中的人非常喜欢吃面。在父母转战陕、甘、宁离开故土的六十多年的岁月里“岐山臊子面”始终伴随着他们的生活,记录着他们的人生岁月和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着我们兄弟姊妹的成长,同时也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人和我们的子女。臊子面至今仍然是我们家日常生活中的美食。前些年由于奶奶还健在,交通虽然没有现在便利,但我们全家还是每隔3至5年都要回家乡过年。回去就少不了吃岐山臊子面,我们回到故乡,小脚的奶奶总给我们做岐山臊子面,有时乡愁就是一种记忆、一种味道、一碗家乡的面。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亲自给老家编写了一副春联:“转战陕甘宁五十载今又回故里,团聚三秦地迎新春四世共同堂”。这也是对父母亲和一个石油家庭回故乡过年情景的真实写照。从我儿时记忆开始,逢年过节母亲就忙碌着给我们做岐山臊子面。那时母亲年轻、干练、善良、开朗,一边做着饭一边唱着歌,仿佛做饭是一种享受。母亲善良、勤劳、开朗的性情影响了我的一生。除了逢年过节家里吃岐山臊子面,父亲和单位的同事到我家来,母亲也不辞辛苦会做一顿岐山臊子面招待客人。虽然我们搬过不少次家,父母亲的左邻右舍基本上都吃过母亲手擀的岐山臊子面。有的是因为生病、有的是因为怀孕、有的是喜好这味道、有的只因为是邻居。因为岐山臊子面的特点就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具体就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少皆宜。在吃过母亲做的臊子面的熟人中四川、云南、浙江、北京的人都有,更不要说陕西和北方人啦!以至于父亲的一位亲密老战友在生前还风趣地说有机会再吃一吃母亲做的臊子面,遗憾的是没能如愿。不管是啥原因,久而久之,母亲的岐山臊子面已经是“名声在外”了,我想,同时母亲的善良也随着这一碗碗的臊子面在不断扩散……为此父亲的好友以及我的好友有时会点名吃母亲做的臊子面,我们子女也以此为荣。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加入到跟母亲学做臊子面的行列。我从学习和面开始,到学习擀面,学习调臊子汤。在母亲手把手的传教下只能说基本上学会了做岐山臊子面。有时在母亲不在身边又想吃臊子面的时候就自己做一次臊子面吃;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做不出母亲做的味道。最根本的问题不是面擀得厚、就是薄,用刀劙出的面更是宽窄不一、不均匀,这就使岐山臊子面的味道、质量大大打了折扣。从我们兄弟姐妹开始工作,无论是谁回到家中母亲都会做臊子面吃,也无论是谁在离开家的时候母亲也要做面吃,更让我有生难忘的是家里人的生日(指我们兄弟姊妹和兄弟姊妹的子女),不管过生日的人在不在母亲身边,母亲都会做岐山臊子面以示祝福,这面里的含义不言而喻。这又岂止是一碗碗带有故乡味道的面,这是一位母亲慈祥、博大的爱啊!
11月17日儿子又要回新加坡工作,母亲依然是给她即将远行的孙子做了岐山臊子面。我思绪万千的同时就想提笔写一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字写了又停、停了又写,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思绪和味道。远离父母、为生活奔波在外的游子们,难道你们会忘记家里的臊子面吗?你们有没有想学习、传承母亲臊子面的想法,这不仅仅一种美食的传承;这也是母亲思绪的延续啊……。看着母亲渐渐佝偻的身躯、满头的白发,心中满是惆怅、酸楚……作为你的子女我们还能吃多少次你亲手做的臊子面。
在母亲过八十岁生日的时候,你的子女们也一定要给你做一次庆生的岐山臊子面……
李 劲|曾用名:李伯成,男,1962年生人。一个生于凤翔,三岁随父母来宁夏至今,客居银川的陕西石油人。喜欢用文字记录人生经历,反映时代变迁。
【悦读推荐】
责任编辑:辛 克
文字编辑:李 强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